炒股就看,權威,專業,及時,全麵,助您挖掘潛力主題機會!
轉自:經濟轉型研究
中國當前經濟發展麵臨著嚴重的宏觀消費問題,居民消費占GDP比重過低,僅為38%,遠低於全球平均水平,這導致了經濟循環不暢、產品銷售困難以及供給過剩等困難。麵對這一現狀,知名經濟學家、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、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滕泰在11月26日的《未來公開課》演講中,圍繞“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”主題,深入分析了中國目前存在的消費壓抑現狀及其成因,並提出了促進消費的具體建議,為大眾理解中國未來的經濟增長路徑提供了寶貴的視角。
以下為滕泰演講節錄:
大家好,我是滕泰。
我分享的主題是“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。”這個主題的起因,是中國存在著嚴重的宏觀消費壓抑。什麽叫宏觀消費壓抑呢?就是在GDP總需求構成當中消費占比太低,消費占GDP的絕對比重是54%左右。除掉17%的政府消費,家庭住戶的消費占GDP的比重隻有38%。
這個比重在全球居民消費占比中是最低的。美國個人住戶消費占GDP的比重大概是70%。包括印度、日本在內的大部分國家的消費支出占比都在70%左右,高的能達到80%。歐洲作為高福利國家,占比偏低,在60%到65%之間。家庭消費占比偏低造成什麽現象呢?就是經濟循環不起來,產品銷售比較困難。
跟全球我們的產出相比中國大概生產了全球35%的工業產品,但是中國人隻消費了全球產品的(不到)15%。我們生產這麽多產品,消費(又)這麽少,就造成當前中國經濟發展不平衡經濟通貨緊縮,甚至很多行業供給過剩,經濟有所衰退。
是什麽擠占了中國居民的消費呢?是投資。我們把它叫過度投資陷阱。
一個國家走過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階段之後,投資效益大幅下滑,投資對經濟社會的總需求的拉動作用,投資乘數越來越小。這種情況下投資率就降下來。比如現在歐洲、美國、日本、澳大利亞等國家的投資率是20%到25%,也就是100塊錢的GDP大概20%到25%用來搞投資,剩下都是居民消費的中國的投資率是43%。
二十多年來,我們的投資率一直在40%以上。以去年為例,120多萬億的GDP,有五十幾萬億都用來搞投資了。我們每年需要搞這麽多投資嗎?該修的橋已經修好了,該修的路也通車了,該修的房子已經住上人了,還有很多房子甚至都賣不出去。
所以基本建設投資、房地產投資、包括企業的廠房設備投資,都已經嚴重過剩了。這種背景下,我們為什麽還要擴張投資呢?就是經濟觀念深層次的經濟利益體製層麵的原因。經濟觀念方麵的原因就是很多學者決策者,甚至普通老百姓,都認為投資創造財富。修一條路或者一棟樓,哪怕沒有賣出去,沒有租出去,他認為這是創造了財富。反過來,他認為消費是浪費財富。把錢花掉了,打水漂了,怎麽能叫創造財富呢?
中國人有重投資、重生產、輕消費的意識,造成從中央到各級省市縣都重視投資。如果你是一個省長市長或者縣長,你驅動或者穩增長,促進本地經濟發展的手段是什麽?無非就是兩個第一找一些大項目。第二招商引資。這些都是促進投資的辦法。問題是20年前修一個機場,可以帶動整個地區的發展。20年前修一條路,整個地區就富了。20年前修的那些樓、建設的廠房,都形成了生產能力,出口到全球各地。
但是現在,比如北京、上海、杭州、廣州,還能有幾個機場可以修?還能修多少高速公路?還能蓋多少樓?
基礎設施已經過剩,繼續再擴張投資,不僅微觀經濟效益下滑,宏觀上也循環不起來。一個大的項目投資,如果沒有形成正向的經濟循環,把庫存、爛尾樓、廠房沉澱起來,經濟的循環效率就越來越低。
根據有關研究機構的統計,中國當前政府的錢用來投資的宏觀乘數大概是1.06倍,就是100塊錢投資,賺106塊,賺一倍多就賺不下去了。但是如果政府把財政變成消費券發給老百姓,老百姓拿去買了東西,企業的產品賣出去了。企業有利潤,就可以再采購原材料、雇傭工人發工資、搞投資。工人拿到工資以後又去消費,整個經濟就循環起來了。
所以同樣一塊錢,如果政府用來投資,它的乘數是1.06倍。如果用來發消費券給老百姓,對GDP的拉動作用是3到5倍。
那我們為什麽還要把這麽多財政資金國企資金用來投資?這就是過度投資陷阱。
中國每年五十幾萬億新增的固定資產投資中,二十二三萬億是政府和國有企業主導的投資。至少有十萬億是低效和無效投資,按照全球平均20%到25%的投資率,中國不需要每年五十多萬億的投資,二三十萬億就差不多了。
哪怕按照印度30%左右的投資率,120萬億的GDP,30到40萬億也差不多了。如果把投資率降下來,就可以每年省出10萬億到20萬億的資金用來促進消費。如此,中國經濟才能更好地循環起來。所以宏觀消費壓抑和宏觀過度投資陷阱是孿生的,隻要克服過度投資陷阱,就可以把這個資金用來促消費。
我們為什麽每年把這麽多錢搞投資?就是觀念、體製、還有利益的原因。搞投資相關的主體都有利,政府部門有一定的支配權,各省、市、縣、各級地方政府喜歡搞投資。中央從發改委到財政部一係列部門也在圍繞著投資做工作。這是利益的原因。
還有體製的原因,就像當年的計劃生育部門一樣,計劃生育已經不需要了,為什麽不把計劃生育部門取消呢?因為這兩三百萬的幹部要有事幹。如果體製上這些促進投資的部門不撤銷,各省、市、縣,從中央到地方促進消費的部門沒有,讓商務部門促進消費,又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,它沒有錢。
體製轉不過來,未來每年還會有幾萬億、十幾萬億的低效、無效投資再往前走中國的經濟增長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。
剛剛結束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提振消費,提高投資效益,全方位擴大總需求,而且(把它放在)下一年的九大重點工作任務之首。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。但是怎麽促進消費呢?
文件上、觀念上認識到消費的重要性,跟行動上、實踐上、政策上轉向真金白銀的促消費還是有很大差距的。美國從2020年到2023年疫情期間,持續向本國居民發放消費補貼,累計發了2.9萬億美元,折合人民幣差不多20萬億。日本、加拿大、歐洲、亞洲的新加坡,包括中國香港、澳門、台灣都向居民發了大量錢、現金。
隻有中國大陸,應對疫情的方式不是發錢促進需求,而是第一搞投資,第二補貼生產,第三恢複供應鏈。我們的努力都在生產側。
努力促生產搞投資的結果就是2020年中國經濟確實是正增長,但是這個正增長81%是搞投資貢獻的,消費是負貢獻。雖然投資創造了購買原材料、雇傭勞動力的需求,使經濟有一定的增長。但是當該修的項目修成以後,就變成供給能力了。所以投資短期拉動需求,長期增加供給,形成更嚴重的需求。
這就是為什麽2020年以後,歐洲、美國需求繁榮。尤其2023年以後,中國需求不足,所有產品工業支撐與服務業都供給過剩。
所以2020年以來,中國和其他國家所采取的完全不同的穩增長的政策,是造成現在結構性總需求不足的原因之一。
為了促增長擴大投資,當今的中國無異於是飲鴆止渴。10年前、20年前遇到經濟衰退、經濟危機,去擴張4萬億、幾萬億投資是可以的。但是現在不一樣了,任何國家的財政政策都要經曆從建設財政到民生財政的轉型的過程。
以美國為例,1929年大蕭條到二戰期間,羅斯福新政期間,為了穩增長所采取的政策也是修橋修路,大量投資基礎設施。居民消費不足、能力不足,政府投資把它頂來。到了六七十年代,再遇到經濟危機的時候,約翰遜總統就不再去搞基礎設施投資了。因為該修的橋修好了,該修的路修好了,沒什麽項目可以投了。這個時候還需要擴張需求,他提出了“偉大社會”的計劃,大量花錢修醫院、修跟民生工程相關的,提高居民的社保水平,來穩住增長到了2000年網絡泡沫,新千年的這三次經濟危機。
美國政府沒有擴張基礎設施投資,甚至連民生工程都沒去擴大投資,(而是)貨幣政策衝在前麵,要麽降息、量化寬鬆,要麽直接給老百姓發錢促進需求。
中國現在處在什麽階段?也許90年代或者2008年前後,遇到經濟衰退,擴大投資還是正確的,因為經濟正處在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峰階段,需要這些基礎設施。但是當這些基礎設施飽和以後,再遇到經濟衰退,應該大搞民生財政,全方位提高老百姓的社會保障水平。農村的低保社會保障水平還非常低。現在城鎮的覆蓋率也沒有覆蓋沒有戶口的農民工,醫院等公共設施也嚴重不足。這些都是促進消費繁榮的有效措施。
造成中國宏觀消費壓抑的主要原因是三個,第一個是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偏低。居民消費占比隻有38%,居民收入占比是44%左右,用2023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當年的GDP,得到的結果是44%,這個占比在全球也是最低的。如果把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比從44%提到60%以上,老百姓有錢花了,當然會消費。所以促消費,不是搞各種應用場景、發文件去吆喝,惦記著老百姓把兜裏的錢拿出來消費。是政府通過提高居民收入促進居民有消費能力。
第二個辦法就是提高社保能力,把醫療、養老、小孩上學這些後顧之憂解決了,他有儲蓄才敢消費。
第三個方法就是學習,直接抄西方的作業,遇到經濟不好的時候,給大家大量發消費券。比如未來三年,發10萬億的消費券,一年發3萬億。假設有這套政策宣布,老百姓肯定是一片叫好的聲音。如果給他發個消費券,規定三個月或者半年之內必須消費完,過期作廢,肯定消費就起來了。企業會怎麽樣?當然高興了,本來滯銷的產品現在賣出去了,本來跌價的產品現在漲價了。所以消費者也歡迎,企業家也歡迎。投資者呢?資本市場肯定暴漲,充滿了信心。全球也會為中國叫好,中國如果發10萬億消費(券)全球的經濟信心都會提振起來。
中國宏觀消費壓抑另一麵孕育著巨大的消費潛力。我們有14億的人口,現在人均消費支出相當於美國的1/8,人口是美國的3倍。如果能把4億的中等收入群體通過收入分配體製改革變成7億,(給)低收入者大量發補貼,建成一個14億人口的巨大的消費型的社會,才是中國未來的核心的競爭力。
40年前,我們沒有技術、沒有生產能力,通過改革開放、學習、不斷地建設,我們現在有了全世界幾乎最好的基礎設施,出口能力製造能力全球第一,現在隻是缺消費能力。打造全球消費高地全球最佳的消費市場,比起40年來從0到1,從無到有,建設這些行業的生產能力,哪個更難?顯然40年前那件事更難做。
現在打造消費能力要容易多了,隻是生產的東西太多,消費不出去,造成經濟循環不暢。通過收入分配體製改革,建好社保,推動資本市場的繁榮,形成財富效應,敢於給老百姓發錢。
發錢的資金從哪來?每年減少3萬億、5萬億的低效投資,少一兩萬億給生產廠商的補貼少一兩萬億給出口的補貼就有錢了。投資都過剩了,還要搞那麽多低效、無效投資。產能過剩了,每年還要給生產企業補貼一兩萬億錢。出口都全球第一了,還要給出口企業每年補貼一兩萬億錢,這合理嗎?消費嚴重不足,老百姓沒錢,為什麽舍不得給老百姓發錢促消費呢?
所以隻要我們的決策觀念、決策機製轉變了,克服了相關利益的阻撓,形成了正確的政策。那麽把中國打造成全球的消費高地,培育中國4到7億的中等收入群體。中國的消費從現在阻礙經濟循環的短板、軟肋,就會變成核心的全球競爭力。
今天我就給大家分享這麽多,謝謝。